开元周游集团市场部副总监 王立坤
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(德国)副主任 汤拯
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驻华代表 舒友函(Jonathan Schoo)
德国联邦并购协会总经理 李玛科(Markus Rieger)
国际在线报道(记者 武诗韵):日前,由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主办的“2016投资与并购合作”德国专家与企业中国行活动结束了在昆山、佛山和杭州三地的考察。此行不仅使人们看到了中德企业并购的巨大前景,也指出企业在投资时理性选择的重要性。
数据显示,中国企业在德国的并购数额近年来呈现井喷式增长,2016年上半年的并购数目已经超过了2015年全年的总数,特别是民营企业已经逐渐成为对德并购的主力军。同时,德国中小企业越来越积极地跨出国门寻找中国合作伙伴也并非偶然。开元周游集团市场部副总监王立坤对此深有感触:“第一点是在德国有很多的家族企业,尤其是中小企业,很多都做到了隐形冠军,但是他们面临自己的孩子不愿意继承家业,家族和企业后续无人来管理。另外一个是,德国和整个欧洲市场本来就比较小,哪怕研发出来很多新的技术,在欧洲如果没有那么大的体量来接受技术转化成产品的话,可能感觉是不值得投入生产的。所以他们想,借助中国资本的力量,把他们的发明或产品在中国转化成产品会特别快。”
今年上半年,中德并购的总投资额已经达到102亿欧元,而这不过是最早被春风吹绿的几片叶子。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(德国)副主任汤拯认为,中德并购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:“国际上跨国投资合作里面,并购在合作形式中占37%,但中国还只占2%,这里面多大的空间,需要你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想。中国的外汇储备是按万亿计的,最近有些减持还在3万亿到4万亿,这种高位,如果其中一部分到海外投资,至少是几千几万亿美元级别,现在还没有到那个时代。”
汤拯认为,距离跨过并购的黄金期还有5到10年的时间。目前中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只有约30%,因此企业一定要审慎选择。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驻华代表舒友函(Jonathan Schoo)提醒企业,并购并不是对所有事件都适用的最佳解决方案:“我们很欢迎中国这样的投资,但是也建议企业应该认真考虑它们真正需要什么、想要什么。并购对每一个企业来说并不一定是最优解,绿地投资虽然收效缓慢,但是可能会更长远更成功。”
绿地投资有何优势?德国联邦并购协会总经理李玛科(Markus Rieger)举例说:“华为自力更生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手机制造商,它在德国进行的就是绿地投资,并没有并购当地企业。华为就是立足自身向欧洲做推广。如果企业想要移植自己的战略和视角,并购的话就要受限于外来的员工和标的企业的文化,很多时候人们是不愿意受制于这些的,于是可能更倾向于在目标国建立自己的根据地,将自己的员工外派过去,建立生产基地等等。”
绿地投资和并购有着各自相应的风险和优势,中德并购的浪潮裹挟着巨大的机遇和涌动的人心袭来。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(德国)副主任汤拯认为,中国企业在纵身一跃之前要有清醒的头脑:“首先一个企业,你去并购人家的时候,自身有没有一个内在的逻辑。我现在的集团是做什么的,买了之后他能给我什么样的支撑,比如说我们都是生物药企,我在国内有渠道,他能用我的渠道销售,一下子营业额翻一番;还有一种是他在欧洲有他的销售渠道,我跑到他那里去,进入欧洲主流市场;还有可能是我做得很好,就缺那么一两个技术,德国人有这样的技术,我的子公司就可以买过来进行协同,这也是一种思路。这里面涉及到一系列问题。首先是人才,你有没有这样的人才去管理它,这是最核心的;然后就涉及到你的战略:出发点有没有战略,并购后的战略是怎么协调的。”
中国已经进入海外投资2.0时代,超前的战略眼光如果能和完善的投后管理相结合,必将会把中德两国共同带入飞速发展的快轨。